独生子女怎么教?心理师破解5个独生子女的性格迷思

发布日期:2021-12-11发布人: admin阅读: 537


谈到独生子女,一般人不免有「任性」、「被宠坏」等既定印象,以下这5个常见的独生子女性格迷思,如何理解、如何教养?让心理师一一解答。

一、独生子女大多任性且自私?

台北慈济医院临床心理师陈宜家表示「不应该为独生子女贴上标籤,他们并不一定任性又自私,会有这些状况,可能与先天气质的行为模式、爸妈态度与环境相关。」陈宜家心理师认为孩子自私,应该换个角度思考,有可能是因为爸妈很累,但孩子却有要求而认为孩子过于任性。但真的能要求两三岁的孩子体谅自己吗?其实孩子可以感受到成年人的情绪,但很难不去反应自己的需求。陈宜家心理师表示第一次当新手爸妈,容易会有压力,其实教养孩子就是重新跟自己相处,把孩子当作老师,让爸妈做生命的功课。

二、独生子女容易被过度溺爱?

少子化的现代社会,加上物质资源丰富,可能容易不小心太过纵容孩子,造成溺爱,陈宜家心理师建议要先釐清何谓溺爱?「溺爱是指没有照顾到孩子的需求,而是用自己的需求去回应孩子。」第一次当爸妈,总希望给予孩子全部的心力、财力,不过陈宜家心理师提醒,像抱孩子这类「心理层面的需求」,可以尽量满足,给孩子安全感,以建立良好的依附关係;而在「物质需求」方面,在给予孩子的过程要思考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爸妈自己,像是购买玩具、教具有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孩童时的梦想,而非真的是为了孩子。

如果孩子为了买玩具而耍脾气,可以和孩子讨论思考为何可以买?陈宜家心理师建议用每月有固定预算的方式和孩子讨论,藉此能培养孩子物质观念,若孩子看到新玩具就想买,可以和他讨论「要买原本想买的?还是现在看到的?」或是做出具体换算,像是一个玩具可以买几瓶养乐多,其实孩子四岁之后就能渐渐建立理财观。

三、独生子女都会有「幻想朋友」?

「会有幻想朋友的情形因人而异,大概两三岁语言刚发展时,这种状况很正常。」陈宜家心理师表示孩子有对话的需求,可能会和布偶複製爸爸妈妈的模式,练习自我对话,这对孩子来说也是在整理经验,当爸妈遇到这样的状况,不用太紧张,也不要斥责孩子,可以自然地加入和孩子一起玩就好了。当孩子能跟爸妈玩就不会一直和幻想朋友互动,等上了幼儿园,认识其他朋友,这种状况就会改善。

四、独生子女不容易与同侪相处?

「在家里,大家都会把重心放在独生子女身上,但在同侪的圈子,不会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,孩子会发现想说话还需要等待其他人」陈宜家心理师表示孩子不一定能了解如何和其他孩子互动,是因为他不习惯,没有练习的机会,因此不要用自私的角度去评断孩子。

同侪相处与孩子两种能力有关,一种是「情绪辨识能力」,一种是「社交互动能力」。如果零到三岁都在家,独生的孩子可能擅长和大人相处,却缺乏与同龄孩子相处的经验,人际互动频率低,则会影响「社交互动能力」。所以只要增加孩子同侪社交机会,就有机会帮助孩子能力发展,像是带孩子到亲子馆、亲子图书馆、参加亲子课程。

「情绪辨识能力」是指能了解别人的情绪、观点,陈宜家心理师建议爸妈可以透过绘本、影片带领孩子「如果你是他,你会如何做?」。如果到新环境可以主动和孩子讨论,询问「需要帮你跟小朋友打招呼吗?」这时要考量孩子的气质,若是内向的孩子,可以让孩子自己看状况,自然融入,增加人际互动机率,爸妈可以多给孩子时间,让他多练习。

陈宜家心理师提到爸妈身教很重要,虽是独生子女,不过爸妈的生活型态若是常邀请朋友到家里,让孩子有机会接触不同人,也会影响他的性格,因此无论是有手足或是独生子女,重点是人和人的相处。

在家中爸妈对于独生子女的回应是快速的,但到了幼儿园,老师一次面对这么多学生,不会速度这么快回应,甚至没有回应到孩子,他可能会觉得自己被老师讨厌,因此要让孩子学习情绪调节能力、觉察能力,以及情绪表达。其实两三岁孩子就会有罪恶感、害羞、羞愧,「我是坏小孩」这样的情绪出现,陈宜家心理师建议爸妈可以搭鹰架引导孩子,询问「你现在是什么样的感受」,看孩子反应,让表达,藉此了解孩子状况,这时也能建立情绪感受规则,让孩子不会因不舒服或不开心就用大叫的方式反应。

独生子女怎么教?心理师破解5个独生子女的性格迷思


谈到独生子女,一般人不免有「任性」、「被宠坏」等既定印象,以下这5个常见的独生子女性格迷思,如何理解、如何教养?让心理师一一解答。

一、独生子女大多任性且自私?

台北慈济医院临床心理师陈宜家表示「不应该为独生子女贴上标籤,他们并不一定任性又自私,会有这些状况,可能与先天气质的行为模式、爸妈态度与环境相关。」陈宜家心理师认为孩子自私,应该换个角度思考,有可能是因为爸妈很累,但孩子却有要求而认为孩子过于任性。但真的能要求两三岁的孩子体谅自己吗?其实孩子可以感受到成年人的情绪,但很难不去反应自己的需求。陈宜家心理师表示第一次当新手爸妈,容易会有压力,其实教养孩子就是重新跟自己相处,把孩子当作老师,让爸妈做生命的功课。

二、独生子女容易被过度溺爱?

少子化的现代社会,加上物质资源丰富,可能容易不小心太过纵容孩子,造成溺爱,陈宜家心理师建议要先釐清何谓溺爱?「溺爱是指没有照顾到孩子的需求,而是用自己的需求去回应孩子。」第一次当爸妈,总希望给予孩子全部的心力、财力,不过陈宜家心理师提醒,像抱孩子这类「心理层面的需求」,可以尽量满足,给孩子安全感,以建立良好的依附关係;而在「物质需求」方面,在给予孩子的过程要思考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爸妈自己,像是购买玩具、教具有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孩童时的梦想,而非真的是为了孩子。

如果孩子为了买玩具而耍脾气,可以和孩子讨论思考为何可以买?陈宜家心理师建议用每月有固定预算的方式和孩子讨论,藉此能培养孩子物质观念,若孩子看到新玩具就想买,可以和他讨论「要买原本想买的?还是现在看到的?」或是做出具体换算,像是一个玩具可以买几瓶养乐多,其实孩子四岁之后就能渐渐建立理财观。

三、独生子女都会有「幻想朋友」?

「会有幻想朋友的情形因人而异,大概两三岁语言刚发展时,这种状况很正常。」陈宜家心理师表示孩子有对话的需求,可能会和布偶複製爸爸妈妈的模式,练习自我对话,这对孩子来说也是在整理经验,当爸妈遇到这样的状况,不用太紧张,也不要斥责孩子,可以自然地加入和孩子一起玩就好了。当孩子能跟爸妈玩就不会一直和幻想朋友互动,等上了幼儿园,认识其他朋友,这种状况就会改善。

四、独生子女不容易与同侪相处?

「在家里,大家都会把重心放在独生子女身上,但在同侪的圈子,不会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,孩子会发现想说话还需要等待其他人」陈宜家心理师表示孩子不一定能了解如何和其他孩子互动,是因为他不习惯,没有练习的机会,因此不要用自私的角度去评断孩子。

同侪相处与孩子两种能力有关,一种是「情绪辨识能力」,一种是「社交互动能力」。如果零到三岁都在家,独生的孩子可能擅长和大人相处,却缺乏与同龄孩子相处的经验,人际互动频率低,则会影响「社交互动能力」。所以只要增加孩子同侪社交机会,就有机会帮助孩子能力发展,像是带孩子到亲子馆、亲子图书馆、参加亲子课程。

「情绪辨识能力」是指能了解别人的情绪、观点,陈宜家心理师建议爸妈可以透过绘本、影片带领孩子「如果你是他,你会如何做?」。如果到新环境可以主动和孩子讨论,询问「需要帮你跟小朋友打招呼吗?」这时要考量孩子的气质,若是内向的孩子,可以让孩子自己看状况,自然融入,增加人际互动机率,爸妈可以多给孩子时间,让他多练习。

陈宜家心理师提到爸妈身教很重要,虽是独生子女,不过爸妈的生活型态若是常邀请朋友到家里,让孩子有机会接触不同人,也会影响他的性格,因此无论是有手足或是独生子女,重点是人和人的相处。

在家中爸妈对于独生子女的回应是快速的,但到了幼儿园,老师一次面对这么多学生,不会速度这么快回应,甚至没有回应到孩子,他可能会觉得自己被老师讨厌,因此要让孩子学习情绪调节能力、觉察能力,以及情绪表达。其实两三岁孩子就会有罪恶感、害羞、羞愧,「我是坏小孩」这样的情绪出现,陈宜家心理师建议爸妈可以搭鹰架引导孩子,询问「你现在是什么样的感受」,看孩子反应,让表达,藉此了解孩子状况,这时也能建立情绪感受规则,让孩子不会因不舒服或不开心就用大叫的方式反应。


参考资料

Copyright 2019-2030 南京幸孕代怀网 南京幸孕代怀网网站地图sitemap.xml tag列表